2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布《1月宏观经济形势月度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呈现“U型”回升的新特征。而这一“U型”回升的背后,反映出经济基本面的一些重要变化,包括经济的持续升温、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市场主体信心回升等。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刘晓光在发布会上说,过去五年,通缩的压力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走向,PPI长达五年持续为负。然而,2017年开年,中国经济出现一个最新特征,就是无论是CPI、PPI、进口价格,还是GDP平减指数,基本都完成了“U型”的回升。
“‘U型’回升的背后,反映了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的继续升温。”刘晓光说,制造业、服务业或是PMI指数,都明显运行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而CPI、PPI、进口价格回升,还反映了外贸的回暖、市场供需结构的相对变化和2016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延续。
不过,《报告》指出,价格“U型”回升对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也有着“成本推动型”通胀抬头的风险,尤其是“输入型通胀”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016年,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但是,并未对2016年经济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它们的价格仍然偏低。但是,2017年,这个价格就成为了出发点,这些变化将在2017年以推高生产成本的方式抬高通胀水平,削弱可贸易品的竞争力。这可能将是最大的一个风险。”刘晓光说。
对于年内的通胀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在发布会上指出,今年通胀可能会卷土重来,并且有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通胀的风险是单向向上的,有可能超过预期,但很难低于预期。
“很多人看到今年1月的PPI同比增长6.9%,生产价格资料指数同比增长9.1%,就说通胀马上来了。我认为这个结论不成立。”人民大学副校长、人大国发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在全球大宗商品里,价格上涨最快的是能源,但是,非能源大宗商品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全球制成品的价格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人们今天看到的,实际上是能源价格在过度下滑后的恢复性上涨过程中的参数上扬,而这更多的不是价格效应,而是分配效应,即能源出口国家和进口国家的利益再分配。“而这才是目前我们看到的PPI上扬的核心。而简单地看同比价格的PPI,不去看新涨价因素,都会有一定的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