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历史跨越的思考和建议
添加时间:2016-12-15 文章来源:四川省经信委政策法规处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基本实现了“由小变大”的显著改变,产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比重超过20%,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高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从发展质量上看,我国制造业的效益创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能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经历“起飞”阶段规模扩张之后,如何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这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大胆探索。
一、立足全球、把握大势,纵横比较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挑战约束
从全球产业分工来看,我国制造业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产品质量竞争力较瑞士、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从发展形势上看,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挑战约束也在不断显现。
一是在比较优势上,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削弱竞争优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的“双重挑战”。在经济“起飞”阶段,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低成本资源环境优势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与规模扩张。但随着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发展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当前,我国工业用电成本约为美国的2倍,天然气价格约为美国的4-7倍,物流成本约为美国的1.5-2倍。在要素投入边际效应递减的同时,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同步进入增速放缓通道,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最为严峻的问题。
二是在动力创新上,面临陷入“追赶者陷阱”和“领先者迷茫”的“两面困境”。与大多数后发国家类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源自于承接国外产业和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进步是建立在国外成熟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通过引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形成初始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再进行改造型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就导致许多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成熟技术和技术创新路径,难以达到技术创新前沿,陷入“追赶-落后-再追赶-再落后”的“追赶者陷阱”。即便通过大规模持续创新投入实现成熟技术路径重大突破,也往往会因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积累不足,而在迷失对标目标后陷入“领先者迷茫”,这也正是华为公司成为全球通信行业老大后“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的重要原因。
三是在市场环境上,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低端竞争”的“双向挤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以往“去工业化”的弊病,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反思,重新认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力图通过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战略,加快发展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与之同时,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在制造业加工环节与低端产品市场与我国展开竞争。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客观分析内外形势,适时抢抓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适时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制造业由小变大的历史蜕变。当前,伴随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制度变革等连锁反应,我国制造业步入转型升级发展的崭新时期。
一是新一轮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重塑制造新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深刻地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深度重组。特别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交叉融合,拓宽了制造业的广度、深度和内涵。这一系列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变革正加速制造业体系重构,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是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释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作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内部需求释放和外部市场拓展。特别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加速形成开放的经济新体制和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国际国内市场新需求的产生,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三是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调整引领产业新发展。2015年5月,国家正式出台我国首个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未来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为制造业长期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自中央规划出台以后,各省市结合地方实际也纷纷出台了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立体式”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引导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制造业由大到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核心能力,创新探索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路径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具有大规模、全链条的生产加工能力,并且在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等模块化构架产品和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设备、水电装备等部分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此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而且为创新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因此,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历史跨越必须立足于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制造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环节升级,实现规模与质效并重发展、结构与能力同步提升。
一是围绕核心目标,转变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始终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核心目标,加快推动制造业的功能定位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为主导”转向“承载创新驱动和高端要素为主导”,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资源“承载体”、创新成果“溢出池”和创新应用“集聚地”,通过促进新技术知识溢出和扩散应用,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经济新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充分利用规模化、全链条生产加工能力和国内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生产环节资源整合,提高在产业链上的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充分利用模块化架构产品开发优势和复杂装备领域技术优势,进一步带动工艺模块化,增强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培育提升主导设计技术路线能力,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本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挖掘积累原始创新技术知识,提高我国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突出高端引领,加快智能转型,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坚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强化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建设规划与布局研究,实施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
三是坚持质效优先,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始终着眼于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把产品质量和创立品牌作为制造业的生命线,加强品牌培育和质量管控,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当前,要大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组织实施质量标杆企业培育、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优质产品目录编制等专项活动,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品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四是抢抓开放机遇,推进开放合作,着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优势企业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以产业合作带动技术合作,带动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走出去。特别要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模式,鼓励工程类企业利用BOT、PPP等方式与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装备“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带动一批省内中小配套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发挥产业链优势,形成综合竞争力。
五是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产,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生产,引导绿色生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开展绿色评价,推进生产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
六是深化制度变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产业与金融互动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还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开放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大力培育融入中国元素的创业创新文化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建立与核心技术能力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主 笔:王 敏。
起草组成员:曾吉明 耿 维
一、立足全球、把握大势,纵横比较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挑战约束
从全球产业分工来看,我国制造业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产品质量竞争力较瑞士、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从发展形势上看,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挑战约束也在不断显现。
一是在比较优势上,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削弱竞争优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的“双重挑战”。在经济“起飞”阶段,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低成本资源环境优势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与规模扩张。但随着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发展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当前,我国工业用电成本约为美国的2倍,天然气价格约为美国的4-7倍,物流成本约为美国的1.5-2倍。在要素投入边际效应递减的同时,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同步进入增速放缓通道,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最为严峻的问题。
二是在动力创新上,面临陷入“追赶者陷阱”和“领先者迷茫”的“两面困境”。与大多数后发国家类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源自于承接国外产业和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进步是建立在国外成熟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通过引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形成初始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再进行改造型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就导致许多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成熟技术和技术创新路径,难以达到技术创新前沿,陷入“追赶-落后-再追赶-再落后”的“追赶者陷阱”。即便通过大规模持续创新投入实现成熟技术路径重大突破,也往往会因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积累不足,而在迷失对标目标后陷入“领先者迷茫”,这也正是华为公司成为全球通信行业老大后“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的重要原因。
三是在市场环境上,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低端竞争”的“双向挤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以往“去工业化”的弊病,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反思,重新认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力图通过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战略,加快发展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与之同时,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在制造业加工环节与低端产品市场与我国展开竞争。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客观分析内外形势,适时抢抓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适时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制造业由小变大的历史蜕变。当前,伴随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制度变革等连锁反应,我国制造业步入转型升级发展的崭新时期。
一是新一轮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重塑制造新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深刻地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深度重组。特别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交叉融合,拓宽了制造业的广度、深度和内涵。这一系列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变革正加速制造业体系重构,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是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释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作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内部需求释放和外部市场拓展。特别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加速形成开放的经济新体制和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国际国内市场新需求的产生,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三是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调整引领产业新发展。2015年5月,国家正式出台我国首个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未来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为制造业长期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自中央规划出台以后,各省市结合地方实际也纷纷出台了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立体式”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引导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制造业由大到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核心能力,创新探索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路径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具有大规模、全链条的生产加工能力,并且在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等模块化构架产品和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设备、水电装备等部分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此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而且为创新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因此,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历史跨越必须立足于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制造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环节升级,实现规模与质效并重发展、结构与能力同步提升。
一是围绕核心目标,转变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始终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核心目标,加快推动制造业的功能定位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为主导”转向“承载创新驱动和高端要素为主导”,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资源“承载体”、创新成果“溢出池”和创新应用“集聚地”,通过促进新技术知识溢出和扩散应用,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经济新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充分利用规模化、全链条生产加工能力和国内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生产环节资源整合,提高在产业链上的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充分利用模块化架构产品开发优势和复杂装备领域技术优势,进一步带动工艺模块化,增强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培育提升主导设计技术路线能力,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本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挖掘积累原始创新技术知识,提高我国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突出高端引领,加快智能转型,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坚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强化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建设规划与布局研究,实施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
三是坚持质效优先,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始终着眼于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把产品质量和创立品牌作为制造业的生命线,加强品牌培育和质量管控,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当前,要大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组织实施质量标杆企业培育、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优质产品目录编制等专项活动,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品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四是抢抓开放机遇,推进开放合作,着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优势企业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以产业合作带动技术合作,带动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走出去。特别要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模式,鼓励工程类企业利用BOT、PPP等方式与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装备“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带动一批省内中小配套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发挥产业链优势,形成综合竞争力。
五是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产,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生产,引导绿色生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开展绿色评价,推进生产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
六是深化制度变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产业与金融互动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还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开放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大力培育融入中国元素的创业创新文化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建立与核心技术能力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主 笔:王 敏。
起草组成员:曾吉明 耿 维
上一条:五年内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
下一条:我国机械工业生产与进出口情况较好